血友病防治健康教育
医院动态 2022-04-13
















国家卫健委发布血友病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
血友病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
一、血友病是一组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,常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。
二、血友病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,其中血友病A最常见。
(一)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的种类不同,血友病主要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类,分别为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缺乏所致。临床上血友病A最常见,占比约80%~85%。
(二)根据体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,临床上又将血友病分为轻型(因子活性>5%~40%)、中型(因子活性1%~5%)和重型(因子活性<1%)。血友病患者的出血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与其凝血因子活性水平相关。
三、血友病属性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,发病与性别有关,一般男性患病,女性多为致病基因携带者。
四、儿童自幼反复关节肿痛是血友病的常见表现,需要高度重视。
五、高风险人群应在孕前、产前主动接受遗传咨询、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等服务。
六、有孕育血友病儿风险的生育家庭,可选择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助孕。
七、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最有效的止血和预防出血的措施。
八、预防治疗是儿童血友病的首选治疗方法,早期持续性、个体化的规范治疗至关重要。
九、血友病患者发生急性出血时,应及早就近接受专业救治,并坚持RICE(“冷静高压”)原则先行自我救助。
十、血友病患者应在血友病诊疗中心接受多学科诊疗与随访管理,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家庭治疗。
十一、血友病患者应做好预防接种和日常保健,保持均衡营养,适当参加运动。
十二、血友病患者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外伤、手术,禁服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。
(一)血友病患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减少和避免拔牙、肌肉注射及外伤,禁用阿司匹林、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他可能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。
(二)血友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各种手术和有创操作,如必须手术时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,并进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。
十三、血友病已纳入多项救治保障政策,详情请到当地医疗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咨询。
来源 : 健康孕育服务
